日前,《“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正式發布。《專項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我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支撐“十二五”時期和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等目標的實現。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近些年,雖然我國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展了一系列的新能源技術、節能技術等,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發展了節水抗旱技術、天氣預報技術等,形成了一批高效的減緩與適應實用技術,但是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不能充分滿足國家需求。此次《專項規劃》選擇了一批跨領域、可操作性強、應用前景廣闊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進行系統部署、重點發展、集中攻關并示范。該《專項規劃》作為我國第一個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規劃,對我國進一步依靠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據悉,“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重點發展的十項關鍵減緩技術包括:高參數超臨界發電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技術;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和并網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及低碳替代燃料技術;城市能源供應側和終端側的節能減排技術;建筑節能技術;鋼鐵、冶金、化工和建材生產過程中節能與余能余熱規模利用技術;農林牧業及濕地固碳增匯技術和碳捕獲利用及封存技術。
重點發展的十項關鍵適應技術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技術:干旱地區水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合理配置與優化調度技術;植物抗旱耐高溫品種選育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典型氣候敏感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技術;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風險評估技術;人體健康綜合適應技術;典型海岸帶綜合適應技術;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保障技術;重點行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標準與規范修訂;人工影響天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