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區域和全球氣候研究計劃和優先領域研討會”和“WCRP聯合科學委員會第33次會議”于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國光出席開幕式并作主旨發言。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宇如聰參加了今天的會議。
鄭國光在發言中說,氣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氣候研究是有效開展氣候業務、氣候服務、推動氣候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廣泛應用的科學基礎。WCRP組織實施的“平流層過程及其在氣候中的作用”(SPARC)、“氣候變率及其可預報性研究”(CLIVAR)、“全球能量與水循環試驗”(GEWEX)和“氣候與冰凍圈”(CliC)等一系列計劃和行動提高了人們對氣候系統的認識,推進了氣候信息服務,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相信這次會議將有助于深化國際社會對氣候及氣候變化的理解,推動氣候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鄭國光表示,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內其他機構,已初步建成了以觀測大氣、海洋和陸地基本氣候變量為主的中國氣候觀測系統,中國氣象局所屬的2419個國家氣象站已全部實現觀測自動化,建成了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的33000多個自動氣象站,建成了17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雙星觀測,極軌氣象衛星成功換代。此外,還建立了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建立了風能、太陽能資源專業觀測網。目前中國的氣候服務產品涵蓋氣候監測診斷、氣候預測預估、氣候影響評價、氣候資源開發、氣候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氣候服務范圍涉及經濟的多個領域,例如,農業防災減災、防汛抗旱、臺風防御、交通、疾病控制、森林和草原防火等。氣候服務在中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取得了明顯的減災成果和經濟社會效益。
鄭國光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氣候知識和氣候信息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滿足各種需求的挑戰更大,需要不斷深入開展科學研究。中國氣象局正在組織建設中國氣候服務框架,旨在通過提供有效的氣候信息,管理和降低氣候風險,充分利用氣候資源。中國氣象局還專門制定了未來五年的氣候研究計劃。
本次會議由WCRP中國委員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舉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具體承辦。共有來自國內外約200位氣候專家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