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個月內,從關注里約峰會的黯然落幕,到環保部對減排不力的預警,再到諸如濕地等政策的部委糾結,《每日經濟新聞》圍繞環保問題做了一系列稿件,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
政府不斷出臺和完善環保相關法規,民間環保組織的力量也正在愈發壯大,在去年最為典型的美國蘋果公司供應商污染事件中,這些組織抱團出擊,最終促成了公司對于供應鏈的承諾。
在外部力量的共同推動下,企業作為綠色未來的主要踐行者之一,面臨哪些資金和技術問題,如何實現綠色轉型,成為急需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就此,《每日經濟新聞》專訪了多位政府官員、專家、企業家、NGO等尋求答案,并將連續推出三期“尋找綠色未來踐行者”報道。
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這是未來的環保新道路。
前不久,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召開的部務會議上給出了這樣的方向,在節能減排的抓手之下,促進企業不斷變“綠”,實現生態文明。
對于企業而言,這樣的目標帶來的是實在的壓力。根據環保部未來的工作重點,結構減排放將會被放在突出位置,這也意味著一些行業將重整。
據了解,環保部將建立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環境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和全過程行政問責制,這對于一些生產化學品以及冶煉行業而言,未來將會受到持續的大考。
環保部官員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節能減排的壓力很大,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要做到環境守法,樹立起公民意識,進一步促進綠色經濟。
部省對接創新機制
近一段時間,環保部與包括重慶等在內的多省市簽訂了環境保護戰略協議。
8月13日,環保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同推動重慶市統籌城鄉環境保護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合作,積極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環境保護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助推重慶早日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同時,環保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定期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重慶市環境保護重大問題。
環保部負責人稱,該部將于近期為重慶市辦好6件實事,包括全力支持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以及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此前,環保部與吉林省人民政府也簽署了《環境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通過合作,共同推進生態吉林建設、強化污染減排措施、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構建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加強環境宣傳教育。
此外,環保部與甘肅、山西、貴州等省都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這種部、省合作協調機制,在項目 以及 資金落實方面,能夠更快地予以落地。
減排任務形勢嚴峻
據周生賢介紹,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環保系統要繼續以貫徹落實環保“兩會”精神為主線,以節能減排為抓手,抓重點,抓難點,創亮點。
他說,要認真開展上半年污染減排核查核算,進一步落實各項減排措施和目標責任,堅決完成今年的減排任務。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今年初稱,節能減排的壓力很大,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此外還有工作上的因素,有些政策措施雖然提出來了,但落實得不夠得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 究所專家稱,在企業的經營環境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節能減排技術的投入力度,不斷創新“節能減排”的手段,分擔企業節能減排的負擔,特別是節能減排的監控設備投入應由政府承擔。
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可選擇的經濟有效的節能減排手段有限,現有的節能減排技術投入高,在國際市場環境惡化和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的同時,加大節能減排成本,企業很可能難以一時消化多種不利影響因素,使經營活動陷入困境。
綠色之路任重道遠
盡管有部省對接等這些方面的利好舉措,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部分企業為了生存不愿在減排方面投入,讓綠色之路任重道遠。
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曾對外指出,節能減排要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要靠轉方式、調結構,要靠節能意識和節能行動來實現。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錢智民表示,節能減排還要解決企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如何建立一種機制,或出臺更多政策支持,讓企業有動力自發進行節能減排,這是急需解決的。
據了解,面對這樣的情況,環保部將在未來推動一系列工作,包括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也可能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績考核。
周生賢強調,環境影響評價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 “調節器”,環境標準是引領企業技術進步的 “催化劑”,節能環保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