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式經濟增長模式催生了體量龐大的能源市場,同時也把能源結構調整、生產和利用方式轉變、體制機制改革等問題甩在身后。我國亟須調整能源發展戰略,高速增長的能源消費已難以為繼,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與低碳、清潔的能源發展大潮碰撞。2020年能源產業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未來”?
自2005年以來,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加近2億噸標煤,2011年新增能源消費量達到2.3億噸標煤。這一數據相當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費量,世界上也僅有13個國家的能源消費總量超過該數字。如不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轉變依靠透支資源、環境的粗放發展方式,預計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可能超過55億和75億噸標煤。這將過快地消耗掉我國未來的資源,過早地耗盡大部分發展潛力,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與高增長的能源消費對應的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人均占有量低,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7.5%。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已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國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嚴重透支,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日益增大。而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本世紀初的32%飆升至57%,進口量的80%經過馬六甲海峽,38%經過霍爾木茲海峽,海上運輸風險加大,能源安全形勢嚴峻。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是遺憾的是,大量能源消費所帶來的產值并不高。2011年,我國GDP約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原因是經濟增長過多依靠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拉動,使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產業結構不合理。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0:47:43,單位增加值能耗比約為1:6:1.5,三次產業和生活用能分別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73%、14%和11%。
我國能源消費的增長及對外能源依賴度的增強,迫切需要我們認清形勢,積極思考改進發展策略。
中國工程院所提出的能源戰略由六大子戰略組成:
其一,能源科學發展必須強化“節能優先、總量控制”戰略。我國能源消費設置應設置“天花板”,基于科學產能和用能的能耗目標,2020年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左右。
其二,煤炭科學開發和潔凈、高效利用戰略。中國工程院提出煤炭科學產能概念,指在安全、高效、潔凈、環境友好的條件下生產煤炭。根據科學產能要求,合理的煤炭安全產能應該控制在35億噸標煤以內。2050年煤炭在總能耗中的比例下降至40%甚至35%以下,其戰略地位應調整為重要基礎能源。
其三,確保石油、天然氣的戰略地位,把天然氣作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石油的戰略方針是:大力節約,加強勘探,規模替代,積極進口,石油國產應控制在每年2億噸左右。同時,把天然氣放在能源結構調整的重點上來,成為能源結構中的綠色支柱之一。
其四,積極、有序發展水電,大力發展非水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戰略地位逐步提升,由目前的補充能源逐步上升為替代能源。中國工程院預測,非水可再生能源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總貢獻有可能分別達到2億標煤、4億標煤和8億標煤左右。
其五,積極發展核電是我國能源的長期重大戰略選擇。2020年核電可望建成7000萬千瓦,使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總和占到總能源的15%以上。
其六,發展中國特色的高效安全(智能)電力系統,適應新能源大規模集中和分布式開發、用電方式轉變和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
根據此前公布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5%。但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達7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約40個百分點。非化石清潔能源所占的比重不足10%。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2015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11.4%,并將這一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已經出現了急劇惡化的階段,過分依賴煤炭,勢必會影響能源安全,其次給環境污染帶來嚴重影響,努力開發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勢在必行,面對當前頁巖氣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地熱、水電、核電這些都是亟待加強的方面,期待著我國的能源格局更加合理,從而維護我國能源安全和穩定。